7月15日,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以“回眸与前瞻:环保产业支撑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17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 做题为《雄安新区: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的演讲。
今天我围绕“打造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这个主题谈三点看法。
一是打造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宏观背景和战略意义;
二是雄安新区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条件与思路;
三是推动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对企业界所蕴含的新机遇。
打造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宏观背景和战略意义
今年4月1日,中央在发布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的通知中指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并明确了雄安新区今后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即“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这几句话虽短,但含义丰富,意义深远。首先,为什么中央将设立雄安新区与设立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相提并论呢?大家知道,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都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示范性、引领性、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事情。深圳特区是1980年正式设立的,代表的是改革开放的破冰起步、扬帆起航。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两项历史性决定。一是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二是决定实施改革开放。这两项决定,现在看起来似乎很寻常,但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性的,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是两项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重大决定。然而,改革初期,改革开放不仅千头万绪,而且阻力很大,困难重重,该从何抓起呢?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小平同志“要杀出一条血路”的思想,中央决定从局部地区率先起步,率先突破,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正是按照这一思想,1979年,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于1980年决定在这两个省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特区是四个特区中最具代表性、也是后来发展相对比较成功的一个。
如果说深圳特区的设立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破冰起步的话,那么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代表的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全面展开。改革开放初期的实践,在取得巨大成功和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就是在广东福建两省享受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同时,内地其他广大地区改革开放却相对滞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特别是89“六四”政治风波之后,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和前景出现这样那样的议论和疑虑。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不仅对前一个时期的改革开放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回答了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向。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于1992年10月,中央正式决定设立上海浦东新区。因此,浦东新区的设立,不仅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从广东福建两省的特殊试验向其他区域的全面推进和展开,也代表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指引下的探索和深化。
经过近40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又走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一方面,尽管纵向来看,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000多美元,进入了上中等国家行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水平依然差距很大,发展任务依然任重道远。而另一方面,尽管传统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在过去的3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的变化,已经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和体制模式也是任重道远。国际经验研究说明,对于追赶型现代化国家而言,在经济发展达到中等水平之后,转变发展方式以保障经济的持续增长,既十分重要,也充满风险和挑战,搞得不好,就会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自拔。因此,能否通过改革的深化以保障我国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从一定程度上讲,其意义并不亚于前两个时期。
如何通过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党中央已经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这包括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等,关键是要通过切实可行的部署和举措,把这些战略和举措落到实处,取得成功。这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区域试验和探索,以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同时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党中央对雄安新区确定的“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的深刻含义。因此,如果也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设立雄安新区的意义的话,那就应当是“创新转型”的标志,要在新时期创新转型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才是国家大事。
具体来讲,我们还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进一步理解打造雄安新区创新发展新引擎的重要意义。
一是从全国层面讲,要为全国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创新发展,涉及面很广,既有理念问题,也有技术问题,既有政策问题,也有体制问题,既需要一定的交通通讯等硬件环境,也需要大力改善营商环境,构造适宜的软环境。相关改革和政策难以一步到位,一蹴而就,需要通过试验示范,积累经验,国家把雄安新区定位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目的就在于此。
二是从区域层面讲,要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既需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竞争优势,也需要优化区域布局,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过去三十多年间,珠三角、长三角先后扮演了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的区域增长极的角色,新时期条件最好、潜力最大的区域,就是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区域拥有全国8%的人口,10%的GDP,是我国北方地区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区域,具有不亚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有条件成为新时期引领我国经济的又一战略性增长极。
三是从促进河北发展层面讲,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节点。中央对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之一,是协同发展示范区。大家知道,长期以来,区域差距过大、发展不协调是一个突出问题,而这个问题在京津冀区域尤甚。突出的表现就是,一方面,北京长得太胖,得了大城市病,而另一方面,河北则吃不饱,得了营养不良症。可以说,如何促进河北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面临的最为突出、也是最为艰巨的任务。设立雄安新区,通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将会极大地促进河北经济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雄安新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条件和思路
推动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对雄安新区在创新发展方面面临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从优势方面讲,有三大优势。
一是京津冀区域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首先,京津冀区域汇集了众多的研发机构,研发优势显著。北京拥有中央和地方各类科研院所400余个,其中中央级科研院所占全国比重74.5%。就京津冀区域而言,科研机构达到513家,占整个东部地区总数的35.8%,比长三角地区多128家。该地区还拥有上百家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其次,京津冀地区人才资源密集,优势明显。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京津冀地区就业人口当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所占比重为14.6%,比全国水平高出4.5个百分点。2012年京津冀地区研发机构拥有研发人员11.9万人,占全国比重接近三分之一,相当于长三角的2倍。创新领军人才优势更加明显,全国两院院士有近一半长期在北京工作生活。富集的科技资源,是打造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的基础条件和主要优势。
二是体制政策优势。中央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新时期三大重点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将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高度重视。在这个背景之下,必然会倾全国之力,包括物质资源和政策资源,力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其取得成功。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为此,《规划纲要》已经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要强化对协同创新的支撑。包括要加快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进一步做好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之间的衔接,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要在大气污染治理、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区域共同关注的问题上,联合攻关,协同突破。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体制、机制、政策、市场、科技等多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共同培育壮大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三是要进一步整合区域创新资源。特别是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开放共享,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交流,为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提供支撑。
第三个重要优势是区位空间优势。雄安新区距北京、天津基本等距,随着快速交通网络的建成,均可实现30分钟通达,交通十分便捷。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逐步迁入,将与通州一起形成首都两翼,两个副中心。更为重要的是,雄安新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在看到雄安新区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不足。
一是区域创新要素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性不足。北京作为京津冀区域和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是研发成果的主要来源地。但北京的研发以高校、研究机构为主,其成果大多来自国家层面的研发计划和战略布局,较多集中在高端领域、高端环节,与京津冀特别是河北的产业对接不足。同时,受发展阶段制约,河北、天津虽然对创新成果的需求较大,但集聚高端要素、承接技术转移的能力还比较弱。
二是雄安新区自身创新发展的环境有待形成。创新要素的集聚,既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能力、各种生产生活服务性设施等硬件条件,也需要体制、政策、社会文化氛围等软件条件。这样的环境,不是一下子能够形成,必然需要一个由少到多、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的过程。而在开始阶段,必然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三是雄安新区自身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三县既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也缺乏厚实的工业基础。2016年三县合计GDP仅有200多亿元,人均GDP最高的雄县也仅有2.8万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产业结构上也只是服装、塑料制品、食品加工、箱包等传统的低档次产业。周边而言,要么是比较落后的农村,要么是比较传统的工业,缺乏创新发展的产业基础。
在充分认识雄安新区创新发展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推动雄安新区创新发展要着重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但政府最主要的作用,还是要通过改革和政策的完善,着力创造有利的区域创新的环境,着力培育能够吸引、集聚、高效配置和利用各类创新要素的市场机制。否则,创新发展的效率和可持续性都很难保障。
二要处理好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与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之间的关系。集中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中央赋予雄安新区的一项核心任务,如何将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与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很好结合,使二者能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一个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我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疏解和转移,促进非首都功能的转型和升级,使之与新区的建设目标与功能定位相适应,而不能原样照搬。要通过承载非首都功能,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吸引力。
三要处理好自我创新与协同创新的关系。受发展基础限制,未来雄安新区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是要做好与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的大文章。要与北京、天津、河北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发展、互动发展的格局。要通过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努力吸引北京科技人才和机构进驻雄安,促进北京科技成果在雄安进行转化。要高度重视利用天津的制造业优势,弥补自身产业基础薄弱和配套能力不足的劣势,通过产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高度重视利用河北对创新资源的需求优势,在服务于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同时,促进自身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要处理好新产业发展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现阶段创新发展的两个轮子,潜力都很大,因此,要坚持双轮驱动,既要着力通过引进新的技术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也要注重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对河北省而言,传统产业比重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通过转型升级促进传统动能释放的潜力十分巨大。
推动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对企业界带来的新机遇
把握雄安新区新机遇,既要看到雄安新区建设本身所带来的市场机遇,更要跳出雄安新区,看到中央关于设立雄安新区这一重大决策所蕴含的宏观机遇,换句话说,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认识,来把握。
从宏观角度讲,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要从国家发展阶段转变和经济新常态的角度来分析和把握。刚才说过,深圳特区的设立是改革开放破冰起航的标志,浦东新区的设立是改革开放深化和全面推进的标志,而雄安新区的设立,则是经济进入创新转型新阶段的标志。经济进入创新转型新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概括,对企业来讲比较重要的有三点。一是虽然潜在增速下降但仍然具有中高速增长的潜力,二是创新成为新时期培育增长新动能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词,三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对于创新转型的成功仍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对广大企业界而言,就意味着,一方面,增长潜力依然是巨大的,而另一方面,这种增长潜力不会自动变为现实,而需要我们通过改革和创新来争取。
二是要从新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重点发展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关于区域发展比较完整的战略和政策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四大板块战略或曰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即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二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管控制度,包括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三是在前两大战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针对一些更加具体的功能区域或问题区域采取的战略对策,比如经济特区、综合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生态脆弱地区、重点贫困地区、资源枯竭型地区,等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框架。十八大以后,中央又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个区域发展战略,作为新时期区域发展的重点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要着力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河北与京津区域差距问题以及京津冀区域的资源环境问题。雄安新区的设立,只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当中的一个关键举措和战略支点,因此,要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战略来理解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机遇。
三是要从国家区域创新战略内涵的角度理解。创新发展是新时期的基本战略。说到创新,大家比较容易想到科技创新,这没有错,但不全面。新时期中央所讲的创新发展,内涵更加深入,外延也更加广泛,需要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新时期的创新可以说是全方位、全覆盖的,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体制、思想、理论和文化的创新,既包括产品创新,也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既包括新产业的培育和壮大,也包括新业态的形成和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既包括供给侧的转型升级,也包括需求侧潜力的释放,既包括经济方面的创新,也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方面的创新。准确理解创新发展的内涵,不仅对政府推动创新发展,尤其是优化创新环境很重要,对于企业制定正确的创新战略也很重要。
从微观层面讲,主要应结合中央对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及新区建设的需要来思考和把握。主要是五个方面: 1、建设绿色宜居新城的机遇。2、吸引北京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机遇。3、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机遇(金融服务、技术服务、物流服务、规划设计、会展展示等等)。4、促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对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5、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所产生的市场需求机遇。
这五个方面都不难理解,我想着重强调一下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机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所有发展机遇当中,环保产业需求最大,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为广阔。我想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一是京津冀区域是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是我国东部地区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资源环境超载矛盾最为严重、生态联防联治要求最为迫切的区域、治理任务最为艰巨和最为迫切的区域。就雄安新区而言,虽然相比其他地区而言情况稍好一些,但大气污染问题、水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脆弱问题也十分突出。二是中央对于治理和改善京津冀区域环境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京津冀整个区域定位为“全国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示范区”,将河北省定位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在关于雄安新区的决定中,又将雄安新区定位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在这样的定位下,必然会确定更高标准,监管力度会更大,同时在资金和政策支持方面,力度也必然会更大,从而必然会从市场需求方面,对环保设施、环保产品、技术服务等领域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已经由发言人审阅)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