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动态 >>内容详细

博天环境战略布局土壤修复领域 做绿色修复倡导者

2018-03-20 10:18:49  

今年全国两会上,土壤污染治理再度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近年来,土壤修复行业不断升温,正在迎来了一系列挑战,身处其中的企业面临战略抉择及市场与时间的考验。
 

“在土壤修复领域,博天环境倡导绿色修复的理念,并将为此加大战略布局的力度,带给社会更优质的环境服务。”近日,博天环境集团总裁吴坚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表达了对土壤修复市场的乐观预期,并提出公司一定要做业内“绿色修复”的倡导者。



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山本部(原新疆烧碱厂)污染场地修复现场,这是博川环境修复公司在新疆的污染土壤场地修复项目。
 

土壤修复未来市场   潜力巨大

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需求将推动产业发展成熟

据统计,目前,我国土壤修复业的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2%,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达30%以上。土壤修复可预见的巨大空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其中。但同时,由于土壤修复市场不规范、行业门槛规范性不足,导致出现了一些没有资质、缺乏经验与责任感的公司进入市场,低价竞标、“土方工程”、急功近利等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土壤修复行业急需系统性顶层设计。我国目前的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检测技术和相关质量技术标准有待完善,污染修复治理后也需要长期监测和监管。”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周健民曾提出土壤修复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但吴坚乐观地认为,这些问题必将随着行业发展得到妥善的解决。“欧美的土壤修复市场在起步期同样缺乏秩序,但社会对受污染场地修复的治理需要,会推动产业不断地发展成熟。”吴坚判断,从远期看,国内土壤修复需求规模巨大,行业前景十分广阔。

“一些外资企业到国内建厂之前,都不忘对土壤和地下水做监测,以防自己的工厂受到污染。这在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形成行规,但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这样的意识。”吴坚表示,国内土壤修复行业的许多细分领域都有潜在空间。
 

自我修炼  备战行业发展

加强技术与人才储备,打造标杆性项目

“博天环境进入土壤修复领域是一个长远的战略布局,看好的是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吴坚表示,未来随着我国环境标准的不断升级,将对技术和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环境企业加强在土壤修复领域的能力建设。

眼下,吴坚所关心的是更充分地储备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技术与人才,打造更多标杆性项目,并在实践中推动技术升级,为未来行业的发展做好各方面战略准备。

事实上,自提出“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的定位以来,博天环境已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等领域有了良好的基础。博天环境的子公司博川环境修复(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川修复”)已在土壤领域耕耘多年,在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方面有领先的绿色修复技术,并完成了许多备受关注的修复项目。其中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的当地首个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为江苏省某焦化厂打造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气相抽提与生物通风联合修复的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以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河北省渗坑治理项目等。
 

整合资源  凝聚土壤修复战略力量

参与国外公司的并购与合作,克服技术“水土不服”

吴坚希望能够更充分地整合起全球的优质资源,凝聚绿色修复的战略力量。“国外特别是美国、欧洲,土壤修复已经发展几十年,在人才、技术上趋于饱和过剩,但这恰恰是国内需要的。因此我们通过参与国外公司的并购与合作,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在国内,土壤修复的专业高端人才十分稀缺,这其实也是许多企业能力建设中的难题。从国外引入技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搬运过程。土壤污染十分复杂,如果盲目照搬国外的工程技术,即使投入大量资金,也会因为技术不能“对症下药”而导致修复达不到预期效果。

不过,吴坚并不担心国外技术引进后的“水土不服”。在他看来,技术本身没有问题,关键要看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而凭借丰富的治理经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正是博天环境的强项。目前,他们正与一家德国企业合作在山西省某地处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问题。
 

绿色修复  大势所趋

从单纯追求效果向追求绿色、安全、可持续修复过渡

我国台湾中原大学环境工程系兼任教授张鲁钧目前担任博川修复首席顾问,他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土壤与地下水修复项目经验,并督导过修复期长达20年以上的土壤修复项目。在他看来,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绿色修复理念是大势所趋,不管是土壤修复从业者还是生产型企业,都应早做打算。

2002年~2005年,美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中,原位修复技术使用比例占所有污染源修复项目的60%,且这一比重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从长期看,我国也势必经历从异位修复向原位修复,从单纯追求效果向追求绿色、安全、可持续修复过渡。绿色修复可视市场成熟度拟定初、中、后期不同的规划及策略,制定最佳的可行修复方案。”张鲁钧认为,目前我国存在的场地调查求快、过度修复等现象,根源还在于理念。

在他看来,土壤修复需要手术医师般的细致,应该在了解病灶以后再操刀,切勿操之过急。“往往我们的修复项目都太着急,还没等调查清楚,就提出修复方案了,导致修复不到位或者过度修复。”

而要改变这一局面,张鲁钧认为当务之急是在法规层面引导行业更加求真务实。在考虑经济要素的同时,更多地向社会、环境等其他要素倾斜,以达到平衡。

吴坚表示,改进的过程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但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实施土十条”的要求,必将推动这一进程的加快。备受瞩目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有望在年内正式出台。此外,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也将为土壤修复带来更为健康的未来。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