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第三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暨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开幕。为期三天的展会吸引了来自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全球11个国家超过400家环保企业参展,展会规模达3万平方米,全方位展示了5000余种水、固废、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等领域减排降碳系统解决方案,也展现出西部环保市场的旺盛需求与市场潜力。
在同期举办的多场论坛活动中,来自国内外的环保专家、行业龙头企业代表,聚焦环境产业如何助力碳中和、“十四五”“双碳”目标如何布局等重点热点问题,展开头脑风暴。
逛展会:众多环保“黑科技”亮相
展会首日迎来观展高峰,接待了众多来自四川、重庆及全国其他省(区、市)的专业观众,更有特约观众、特邀卖家、组团观众等应约到场。在展会现场,大家围绕治污技术与产品等进行了充分沟通,不少人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采购需求。
今年3月1日,成都市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厨余垃圾是四个分类其中之一。在5号展厅内,几个分别装有油、水、渣、干虫的玻璃器皿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它们是厨余垃圾处理后的“产物”。据了解,四川汇达通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针对处理厨余垃圾后产物去处、臭气处理等问题,研发了全产业链,通过高温好氧发酵产生有机肥原料、生物转化产生动物蛋白(黑水虻全自动养殖)两种工艺,有效解决了厨余垃圾处理难的问题。
展馆内,一台带有运送带的“大家伙”十分吸睛。这台机器一边运转,一边将混凝土块、砖块、木块等物料进行自动分类。据介绍,这台“光选机”利用视觉和多维检测技术,能够精准识别物料特性,将垃圾从物料中筛分出来,可用于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电子垃圾等处理分类。
在另一个展台上,成都美富特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一张“特殊膜”格外显眼。据了解,这种平板膜具有膜层附着力强、抗污染效果好、使用寿命长、出水量大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环保、化工等多方面。
企业带来的环保“黑科技”,吸引了现场观展者的目光,也推进了环境治理前沿技术的横向交流。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以来,成渝两城一直携手合作促发展。此次展会上,“成都馆”全面跃升为“成渝馆”,以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为双核心,成都环境集团、美富特、四川先河、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行业翘楚纷纷发挥引领作用,悉心打造富有成效的中西部环保产业领先品牌。
读趋势:“双碳”目标下成都抢抓先机
同期开幕的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以“链接与重置:碳中和愿景下产业新势力”为主题,聚焦碳中和背景下的产业升级变革,着力探讨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新思路,为环境产业助力碳中和搭桥献计。
论坛上,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学教授雷宪章表示,碳中和的关键是实现能源革命。要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从而倒逼全社会步入绿色发展之路。
在实现能源革命方面,雷宪章认为,四川先天条件优越,目前成都90%的电力都已使用可再生资源,具有良好的基础与优势。下一步,可根据能源排放的领域和方向,分期分批制定脱碳时间表和路线图。
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推进,成都清洁能源占比、人均公园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年固碳量超过160万吨;共享单车日均骑行次数超过200万人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万吨……
“可以说,成都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已抢得先机。”雷宪章表示,接下来还要注意基础研究的持续推进和整体战略部署,继续加大投入,以科技创新引领“双碳”目标,变“先机”为“持续性的领先优势”。
具体来说,要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和消纳力度,如在30年内逐步实现清洁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寻找新的储能方式等。同时要关注工业减排,锁定高碳排放行业,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和相应措施,从而减少工业碳排放。此外,推行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要逐步实现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车。
“‘双碳’目标在给城市发展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公园城市建设带来新动力。”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看来,成都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其优势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变,在建设绿道、修复湿地的过程中,更能通过绿色植被吸收二氧化碳,为城市增强降碳功能。
除了增加生态碳汇,加速二氧化碳重点排放部门的低碳转型,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需要提升用能效率,优化用能结构,实现低碳转型。”贺克斌表示,如在交通领域,可以发展与绿色出行匹配的交通体系,提升交通工具能效,调整运输结构,并加大对电动汽车、电动载重车辆、生物燃料等的利用,最终实现技术、交通和电力系统协同发展。
目前,成都正积极抢抓“双碳”目标机遇,初步谋划了以绿色氢都、成都低碳环保产业功能区、成都科学城等10个产业功能区为依托的产业生态圈总体布局,将重点发展新能源、储能、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固碳等产业,加快建设碳中和产业体系。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