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韩墨)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最近公布“全球绿色财富排行榜”,评出100名资产超过2亿英镑(约合2.9亿美元)以上、致力于投资“绿色”能源开发和环保公益事业的“商界巨头”。
这份名单中,有美国企业家35名,中国、英国和德国的企业家人数紧随其后。
所谓绿色财富,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投资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二是投资研发电动汽车以及节能减排、废品利用等环保技术,三是支持有关气候变化、生态监测等的环境科学研究。
美国“最富有阶层”在排行榜中的表现比较抢眼,其中包括“股神”沃伦·巴菲特和软件巨头比尔·盖茨。金融危机的惨淡背景下,他们为什么对“拥抱绿色”情有独钟?众人眼中的“逐利”资本缘何大举进入可能难以“赚快钱”的绿色产业?答案似乎有二:
一曰商业敏感。精明的商人,如同高超棋手,往往走一步看两步。有战略眼光的资本,不仅追求眼下利益,更要“预约未来”。面对不断减少的不可再生能源,不断增多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无污染、高循环、低耗能”的绿色产业是人类生产模式转型的必然大势。换言之,谁能获得成熟的绿色技术,谁就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
二曰社会责任。“绿色财富”资本家固有“逐利”动机,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人“拥抱绿色”的行动中还是包含着贡献社会的责任感因素,这也有利于逐步形成企业家关注环保、重视责任的连锁效应。绿色产业的基础研发往往需要较大资金投入,还可能突破甚微,得不偿失。因此,众多企业往往吝于投资,索性将责任推给政府。巴菲特、盖茨等企业家获取足够财富后,愿意将目光转向环保和公益领域,投资那些可能一时“费力不讨好”的基础研发,做起利在后代的一些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绿色财富”排行榜中,中国入选企业家人数排名第二。从入围名单看,中国绿色产业集中于太阳能和电力车辆领域。《泰晤士报》记者菲利浦·贝里斯福德说,中国企业家在新能源技术的大规模推广方面表现抢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7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
《星期日泰晤士报》评论说,金融危机没有浇灭成功企业家对绿色经济的投资热情。他们的决策似乎表明,绿色能源、绿色产品的市场前景不可限量,投资绿色产业或许可成为克服危机、迎接复苏的一条新路。
“全球绿色财富排行榜”还显示这样一个道理:日益壮大的“绿色经济”能让“逐利”与“环保”实现交汇,让“可持续”与“发展”更好地统一。
“绿色财富”企业家则向人们传递了这样的信号:那种“生产-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模式必须尽早摒弃。行动胜于一切,企业界应成为促进环境改善的活跃力量。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