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业 >>内容详细

江苏正式推行太湖区域补偿制度

2009-07-31 02:27:58  
    上游市县政府逾期不缴纳补偿资金的,由省财政厅年度结算时直接划扣 

    在太湖流域部分河流进行跨行政区生态补偿试点的基础上,江苏省环保厅、财政厅和水利厅近日决定,从今年3月1日起,在太湖流域5个省辖市正式推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制度。 

    经江苏省政府同意,江苏省3部门联合向太湖流域各市、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江苏省太湖流域环境资源区域补偿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要求太湖流域各市、县政府按照方案的规定,抓紧制订实施本地区的具体实施办法,把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由试点的一条河调整到太湖流域主要河流全面覆盖 

    方案确定,省和设区的市、县(市)政府要分别负责实施本行政区内跨设区的市、县(市)、乡镇河流交界断面环境资源区域补偿,以“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补偿”为原则,建立环境资源污染损害补偿机制,对损害环境资源做出赔付补偿。 

    江苏省有关部门按照方案确定了跨设区的市行政交界控制断面和水质目标。上游设区的市出境水质超过控制断面水质目标的,由上游设区的市及所辖县(市)政府,根据责任对下游设区的市予以资金补偿;上游设区的市入湖断面、入清水廊道断面、入省界断面水质超过控制断面水质目标的,由上游设区的市及所辖县(市)政府,根据责任向省级财政缴纳补偿资金。 

    这次在太湖流域正式推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制度,坚持了全面覆盖、突出重点的原则,由试点时的一条河流,调整到太湖流域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等5个省辖市,主要覆盖太湖西部上游地区、望虞河、京杭运河苏南段以及14条主要入湖河流水系。 

    据江苏省环保厅太湖处处长蒋巍介绍,方案具有兼顾实际、易于实施的特点。即在太湖流域选择河道较宽、水量较大、流向稳定的河流设定断面,各断面均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部分河流还设置了对照断面。水质与水量实现同步监测,易于界定河流污染责任,便于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制度实施和管理。 

    据了解,方案还具有责任明确、便于考核的特点。针对太湖流域各断面明确了行政区域断面和水质交界的目标,确定了责任主体和责任,便于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工作的考核和推广实施。 

  3种污染物补偿明码标价 

    按照太湖流域水环境状况,这次推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制度的区域,共设置了30个主要河流的监测断面。其中,望虞河沿线共设置了7个补偿断面和1个对照断面;在京杭运河苏南段沿线设置5个补偿断面和两个对照断面;在14条主要入湖河流上设置了14个补偿断面和1个对照断面。 

    方案明确了环境资源区域补偿标准和水质补偿目标。即从3月1日起,补偿标准为:化学需氧量每吨1.5万元,氨氮每吨10万元,总磷每吨10万元。水质补偿目标则由江苏省环保厅根据太湖治理工作要求每年进行调整。 

    据悉,环境资源区域补偿资金核算公式为“单因子补偿资金=(断面水质指标-断面水质补偿目标值)×月断面水量×补偿标准”,断面补偿资金为各单因子补偿资金的之和。各市应缴纳补偿资金应为各市所有断面补偿资金之和。 

    补偿资金主要用于太湖治污 

    为将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制度推开,方案还公布了各个上下游河流水质断面监测及数据发布程序。即由江苏省环保厅会同江苏省水利厅按月度对30个上下游河流水质、水量流向监测数据进行核算、汇总,并通报各设区的市政府。 

    方案规定,自2009年3月起,由江苏省环保厅会同省财政厅按季度核算、汇总各断面补偿金额,依据设区的市政府报送的分摊意见,直接通知相关设区的市、县政府,在收到通知后的10日内,由相关设区的市、县政府向省财政缴纳补偿资金,再由省财政直接转拨受偿的县(市)财政。 

    依据方案,相关设区的市政府逾期不缴纳补偿资金的,由省财政厅负责催缴,仍不按规定缴纳的,由省财政在年度结算时,直接从其财政予以划扣。有关设区的市政府应当按方案所列补偿断面,会同所辖县(市、区)政府调查污染源情况,提出本辖区各有关财政补偿或受偿资金分摊比例意见,并上报省财政厅和省环保厅。 

    方案还明确了环境资源区域补偿资金使用安排范围。补偿资金主要用于太湖水污染治理;由省财政收取的补偿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也全部用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