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业 >>内容详细

共话水业“十二五”

2010-05-11 15:12:26  

    今年正值“十一五”与“十二五”的交接之年。对于收官在即的“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传出喜讯,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十一五”规划中有关城镇污水处理的相关目标已基本实现。当前“十二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城镇水务将何去何从?

  近日,由清华大学和中国水网联合主办的2010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众多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就“十二五”城镇水务的发展趋势和水污染防治展开热议。

  挑战与机遇并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相关部门负责人谈“十二五”城镇水务规划

  城镇水务可分为3个层次,水利部门负责提供资源,环保部门是裁判,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职责则是提供过程的服务和质量的保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既要为千家万户提供符合要求的水,又要负责将排出来废水和污水处理好,返还到水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相关负责人认为,无论是供水还是排水,都是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核心体现。

  现状

  据该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公共水厂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在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下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到去年的年底,我国年供水能力超过2亿立方米,年污水处理能力已经达到了1亿立方米。如果加上近五六千万立方米污水处理能力的在建项目,预计到“十二五”的初期,我国污水处理能力有望排在世界前列,基本相当于美国的水平。

  近年来,我国城市的供水量和污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供水的普及率和污水的处理率都在稳步提高。城镇在发展,城镇的人口在增加,城镇的GDP在增长,但是用水增长速度缓慢。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这反映出我国城镇节水所产生巨大的效果。

  挑战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分关注城镇化工作,而城镇水务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正是城镇化。该负责人表示,城镇化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地区的平衡、产业间的联系都有积极的影响,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会对供水、排水等各类公共设施带来更大的压力。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城镇化的发展方向,重点是中、小城镇。因此,无论是大中城市,还是中小城市,甚至县、镇,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我国的水质标准大幅提升,从1984年的35项标准提高到了106项。根据最近的普查结果显示,现有96%的供水设施是在2006年标准出台以前就已经建造完成的,其中管道等设施的情况十分复杂。设备和生产制造工艺的陈旧与水质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标准增加了很多新的检测内容,除了42项常规检测外,有相当一部分是特殊污染物的检测,对检测设备、技术、人员的要求,都十分严格。供水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与关注,公共安全的应对基础、能力和设施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排水工作面临着部分地区和乡镇发展严重滞后,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尽管国家下了大力气建设,仅“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污水处理能力就翻了一番。但是,城乡的差别、区域的差别仍然明显。目前,还有120多个城市没有污水处理设施,70%以上的县没有污水处理设施。

  即使建立了大量污水处理设施,之后的问题依然亟待解决。污水处理就是把污染物凝聚到污泥里,但污泥该怎样处理呢?管网建设的滞后、水源的不充足都让一些污水处理厂无法正常运行,即使建成也难免“晒太阳”的命运。

  对策

  该负责人表示,城镇水务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

  当前的国家政策、产业政策和大量投入都为整个城镇水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的16个重大专项中就有一个水专项,安排了3个五年计划共投入100亿元为供水和排水等技术的研究提供支撑。我国的财政政策正在向节能减排和民生两个方面倾斜,而这两项都与城镇水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国家的相关管理政策也在转变,政府的职能也在转变,这都为整个城镇水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该如何把握好这一重大的发展机遇?

  该负责人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经济学上的木桶理论,有短板,水就装不满,总量就无法提升。通过“十一五”的努力,城镇水务行业的短板提高了,经济总量这桶水的容量也就增加了。因此,“十二五”工作的思路也应当随之进行调整,一些政策、技术都需要更新换代。

  新水质标准的大限是2012年7月1日,届时各个城镇都应当符合106项的新标准的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于这项工作始终没有放松,努力在“十二五”的前3年统筹解决这一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这几年国家对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是由于固有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承载力的不协调,水源状况并没有彻底改善。“十二五”期间,国家必须继续加大对于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将会同有关部门将其作为“十二五”规划的考量内容。

  行业的监管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就是要通过监管,明确责任和目标,要知道每个位置上的人应该做什么。除了制度问题,硬件的体系也需要完善。目前,我国的监测、检测以及很多企业的自检能力还不能达到要求,这将是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及相关部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在“十二五”规划中,污水处理将分为水、泥、管、再生四大块,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重点会转向县、镇。各种政策的制定,技术路线、市场措施、法规制度如何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都将是今年———“十二五”的启动年的重要任务。

  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首要任务依然是常规污染防治
  环保产业这几年初具规模,产业不断扩展,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这是由于环保产业本身并不是一个传统的经济门类,尽管意义重大,但是与国民经济改造需求相比,它的支撑作用不足,因而缺乏引领作用。由于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它的战略性和基础性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国务院将包括节能环保产业在内的9个产业列入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并且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第一个规划。“十二五”期间乃至到2020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的中期,这个阶段工业污染防治的任务仍将以总量削减为主。通过2020年至2030年的过渡期,我国将度过城镇、工业化的高峰,并有望实现资源、能源消费量的降低,进而实现资源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和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从资源能源的高峰到污染物产生的高峰,再到排放量的高峰,最后到环境质量改善的4个高峰和拐点之间存在时间差,社会各界要竭尽全力把这些时间差尽可能地缩短,实现各阶段的有序衔接。

  我国在2020年之前污染减排的主要任务就是控制常规污染物。到2030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将被提到议事日程。2050年左右,环境系统、社会发展系统、国民经济系统三大板块将逐渐相互适应,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按照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主要任务依然是污染防治,尤其以常规污染防治为主。2020年以前,我国要以总量控制为主,实现环境风险常态化和工业污染的全防全控,要注意带来环境问题的转型,要解决区域贫富悬殊和各阶层之间的差异化问题。结构调整和相关行业政策的制定可能是“十二五”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十二五”期间,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将把总量控制、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作为三大着力点。除继续坚持削减COD(化学需氧量)外还会把水中的氨氮纳入到总量控制中,而各个区域如何配置,控制的幅度、节奏、速度和模式仍在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同时我们要积极发展一些区域性的总量控制因子,把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向末端和前端推进,通过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通过污染物的调整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量。“十二五”开始,国家将推行单位工业增加值资源、能源排放量评价制度,把重金属污染防治和环境监测通过社会化的力量做好,并把微量有毒有害的饮用水源排查清楚。“十二五”期间工程减排的比例将比“十一五”期间显著提升,行业综合治理的幅度会加大,包括污水处理厂在内的基础设施存量资源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民生问题是“十二五”要素规划的龙头。在检测指标和评价方式上,国家将引入一些新的因子,使监测指标与老百姓的感官更加吻合,抓好一些城市面源和点源的污染防治,大力推行城镇城市的节能节水,最大程度地改善环境质量。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分会长王家廉:废水污染治理力度必然加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我国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的减排目标在2008年就已经实现了,预计在十一五末期将会超额完成任务。

  目前,国家“十二五”规划正在研究过程中,废水污染治理的基本思路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全过程控制;提高污染排放标准,贯彻循环利用、低排放的工业减排政策;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加强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水平提高和环境监督管理;污染物控制指标和控制重点为重金属、总氮、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含硫和高含盐废水。

  尽管“十二五”规划还没有定稿,但是初期研究结果已经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十二五”期间国家绝对要加大废水污染治理力度。从水资源的供给到水污染物的排放,都会受到更严格的控制,这也为从事水污染治理的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商机。

  “十二五”期间,通过提高废水处理设施的稳定达标排放水平,可消减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50万吨以上,可消减氨氮2万吨以上。据估算,“十二五”期间仅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总需求就有望达到1250亿元,年均治理投资为250亿元左右。

  工业废水的治理必然带来产业的发展,2008年我国水污染治理行业的销售总收入大约为1450亿元,年均约增长15%,其中工业废水污染治理行业的销售收入约占总数的35%,即507亿元。环保投资需求对环保产业产值具有拉动作用,预计“十二五”期间工业废水污染治理行业的销售产值约为1375亿元。环境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果明显,“十二五”期间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如能达到1250亿元,将促进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1875亿元。

  “十二五”规划目标和规划要求的调整,将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排放标准的提高将使管理更加严格,一些落后的产品产能将会淘汰。排放标准的提高要有深度污染治理提高做保障,包括化学需氧量在内的部分标准正在进行调整,一些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术也在进行改革。要大力促进清洁生产,把发展新循环经济、循环用水统统结合起来,并进行全过程控制,制定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污染排放的减排方案。

  先进技术的采用、缺陷的改造和设备的正常运行都需要高新科技的支持。“十二五”将重点发展清洁生产技术、过程控制技术,并在末端治理上突破一些技术瓶颈,将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污染物去除的水平和效率。

  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至关重要。建设设施、工艺技术的科技支持固然重要,但支撑达标排放和减排的根本还在于运行,且后者要求更高。推行专业化运营和对废水处理设施的日常运行加强环境执法监督管理势在必行。

  水污染治理必须与时俱进,良好的思路、可靠的技术、正确的路线将换来双赢,并真正促进减排目标的实现。

  环境保护部总量控制司赵华林:氨氮将列入减排指标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平均GDP增长了9.8%,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几乎是没有的。在钢铁、水泥等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同时,我国的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样也是世界第一。这种经济结构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而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能源、资源巨大的需求,使得我国在较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这种污染严重的趋势。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变、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能力的提升都有力推动了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截至去年,我国的COD(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了9.66%,“十一五”减排10%%的目标有把握完成,这也就为“十二五”的减排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前些年发生的太湖、松花江的问题,现在已经很少再听到。从数据上看,我国的初级污染物已经得到了控制,没有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保障“十二五”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基础。

  今年,我国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编制“十二五”的污染减排计划。有了“十一五”的成功实践经验,“十二五”将就此进行减排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并开展污染源普查。此外,要进一步进行减排的队伍和考核、监测、统计三大体系地建设和完善,为“十二五”减排提供系统的保障。

  我国“十二五”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第一,经济结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党中央国务院已多次强调,要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今年重点就是两个字——加快。第二,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依然很大。城镇化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就有大量的人口进入城镇,就会需要巨大的环境保护措施作为支撑。

  通过“十一五”的治理,水污染的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影响水环境质量的还有氨氮和蓝藻等问题。“十二五”减排指标在原有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这两项的基础上将增加两项,其中之一就是氨氮。磷和重金属等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物,也有可能被列入地方或者区域约束性的指标。

  “十二五”减排从我做起

  去年上半年,美国众议院有人反对通过安全能源法案,他们指责说,如果中国不减排,美国减排又有什么用呢?美国环保署进行了解释,说中国政府正在进行节能减排,而且是在认真地做,甚至有可能比美国做得更快、更好。如果忽视了中国的做法,美国可能要犯历史性的错误。于是,这个法案最终得以通过。美国一些支持环保的政府官员表示,非常感谢中国,因为中国的节能减排推动了美国的碳减排。

  中国的节能减排得到了山姆大叔的认可,这着实不易。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节能减排之路正逐渐进入正轨。

  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完成在望,有关城镇污水处理的相关目标也已基本实现。截至2009年,我国的COD(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了9.66%,已有6省完成“十一五”化学需氧量减排10%%的目标。

  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却并非易事,COD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0%%也绝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新增值不断增加,化学需氧量的实际削减量要达到2005年的40%,才能实现到2010年总量削减10%的目标。国家实施节能减排的力度和决心可见一斑。

  在构建低碳社会的大背景下,正在制定中的“十二五”规划,必将强化节能减排方面的措施,制定更加具体的目标。继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之后,氨氮也将列入约束性减排指标,废水治理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包括污水处理厂在内的基础设施存量资源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各职能部门,以及各所院校、各家协会都在积极为“十二五”减排出谋划策。

  笔者不禁要问,作为普通的公民,我们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便利的同时,除了抱怨环境恶化、水价上涨之外,难道不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吗?

  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并非只是政府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希望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中,节能减排指标约束的不仅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包括我们自己。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