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业 >>内容详细

警惕“豪浴”水浪费加深城市水危机

2010-05-14 11:49:06  

今年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有人这样比喻,假如全球人均拥有一暖瓶水,中国人均则只有一杯水,而北京,人均只有一口水。为缓解北京市用水紧张的局面,周边省份曾多次向北京输水。如2004年,山西省册田水库、河北省壶流河水库向北京大规模输水9200万立方米,流淌近一个月。

与极度匮乏的水资源现状相悖的是,近年来,各种洗浴中心、水疗SPA、温泉会所却在京城遍地开花。有环保组织提出了“奢侈型水消费”的概念,对洗浴业的水资源浪费表示担忧,但相关管理部门却对这一概念存疑,对洗浴行业的水资源量化管理目前仍是空白。洗浴业的水消费是否应该有相应限制?洗浴中心是否应配套建设水资源回收循环处理设施?洗浴业的发展扩张是否应有所限制?半月谈记者对上述问题展开了调查。

洗浴业水耗:一个说不清楚的天文数字

2010年4月,北京朝阳区东南四环附近一个大型洗浴中心。

由于不是周末,这家洗浴中心的男宾部只有10余个客人,在宽敞明亮的大堂内,近20平方米的泡池仅有两个客人在泡澡。“我们这池子里的水每天都换,绝对保证卫生。”服务员热情地招呼客人。

空无一人的桑拿房里,蒸汽氤氲。而在淋浴区域,一个客人正在惬意地刮脸,身旁的喷头大开着,热水哗哗地冲刷着地面。

不但在这里,在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乃至在整个北京城的数千家洗浴场所,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着。

2010年3月,著名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其发布的《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中表述,北京人口以1700万人计算,假设每人每月到洗浴中心洗澡一次,每次消耗水量在400升,那么北京每年仅此一项要消耗的水资源将达到8160万吨。

随后,这个数字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被形象地简化成“北京每年洗浴行业消耗水量为41个昆明湖”。

“我只是用了在环保教育中经常使用的量化表述方式:假如每人节约1粒米,那么全世界可以节约多少多少吨米。”报告撰稿人、“自然之友”会员胡勘平说,他在长达1年的对北京洗浴行业的调查中获得了“洗浴场所人均消耗水量为300~500升”的数据,并取中间值进行了假设。“我从未以昆明湖作为度量的标准,也从来没有发布过‘41个昆明湖’这样的数字,在报告中很明确地阐述了8160万吨是个假设的数字。”对于媒体的误读,胡勘平非常无奈。

由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旱,“41个昆明湖”的影响迅速发酵,网络评论、各级领导的重视,使洗浴行业耗水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2010年4月8日,北京市节水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了“41个昆明湖”的说法。按照发布会上公布的数字,北京拥有洗浴场所约有3000家,初步测算年用水500万吨。

然而无论是8160万吨还是500万吨,无论是记者的调查还是胡勘平的调查,甚至在政府部门发布的“初步测算”数据中,洗浴行业年耗水量数字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首先是北京拥有洗浴场所的实际数量。半月谈记者从负责北京节水执法工作的北京市城管执法局获悉,在城八区内共有登记注册的洗浴场所330家,而全市究竟有多少家洗浴场所,由于众多宾馆兼营洗浴业务却未独立注册等种种原因,很难找到准确的数据。在北京市节水办公布的数据中,也仅证实北京现有洗浴场所约3000家,而这个数字1989年仅为39家。

洗浴场所实际水消耗量,更是经营者讳莫如深的话题。半月谈记者曾经联系上多位洗浴行业的经营者,但只要谈到水的问题,他们都三缄其口。在记者的追问下,有经营者告诉记者,一些中小洗浴中心采取的办法是将洗浴用水回收,进行处理后重复使用。然而在相关规定中明确要求,再生水不能用于与人体接触的用途。

一名曾经营过洗浴业的人士向半月谈记者透露,北京东北三环附近经营一家中型的洗浴中心每月耗水大约1000吨。半月谈记者自称想投资洗浴行业,询问用水情况,一位经营者神秘地告诉记者:“啥时候想干,我负责给你改管线和水表,这行业,不偷水根本赚不到钱。

胡勘平介绍,在他的调查中,发现有的洗浴场所钻了政策规定中洗浴用水和其他用水存在高额差价的空子,“洗浴用水每吨81.68元,而其他项目的用水则要便宜得多,经营者便会采取偷梁换柱的办法,将洗浴用水改换成其他名目,以降低成本”。同时,他还听说,一些中小型的洗浴中心与周边单位勾结,盗用周边单位自来水。

胡勘平告诉半月谈记者,通过从洗浴行业了解,以及查阅一些洗浴场所开办前的可行性报告,他得知洗浴场所洗澡时耗水量男性平均为300升,女性平均为500升,以水务部门公布的年耗水量500万吨计算,北京3000家洗浴场所日均耗水约4.56吨,仅供10个左右的客人使用。“无论大小洗浴场所,如果仅有这样的客流,是不可能有利润的。”

“奢侈型水消费”之争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消费者抱着“我花钱了,当然要图个舒服”的观念,甚至有消费者明确表示:“家里的水价涨了,洗澡得省着用,在洗浴中心不用担心水价的问题。”

胡勘平说,他在调查中发现,正常情况下,在家里洗澡的水消耗大约每人六七十升,然而在洗浴场所却不止这些。首先,由于洗浴场所大多采取自助式消费方式,客人使用水量的多少并没有监督,许多消费者在洗浴中过度用水。其次,大部分洗浴场所内含娱乐、健身等项目,门票有效期长达18至24小时,这也导致一些消费者在进行各种活动后多次洗浴。消费者在洗浴中心洗浴的次数和时长明显多于在家的情况,已经形成了水资源过度消费。

胡勘平说,最初他曾想将这种情况定义为“过度型水消费”,后来出于理解的方便,改为“奢侈型”水消费。无论是“过度”还是“奢侈”,对应的都是“节约”。他认为,北京洗浴行业的现状,与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已经形成明显反差。

4月15日,半月谈记者致电北京市水务局宣传处,申请深入采访洗浴行业是否存在奢侈型水消费问题。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并未答复是否协助联系节水部门,而是将电话转给一位被称为“处长”的负责人。

这位负责人表示,“奢侈型水消费”不是官方的提法,他并不认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有这种需求,怎么能说是‘奢侈型’呢?也不能说是浪费。”他说,近年来,随着节水意识和各项技术的提高,北京的万元GDP水耗已经下降到了35吨左右,同时水的消耗量也从1999年的40多亿吨下降到目前的35亿吨。

“打个比方说,以前一吨水能创造1元的GDP,现在通过洗浴行业能创造100元,水的利用效益大大提高,为提高GDP水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恐怕不能说是浪费吧。”这位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介绍,北京水务部门对于洗浴行业采取的是市场调节加高水价的管理方式,洗浴行业执行的水价刚刚从每吨60元左右调高至81元;同时,管理部门对洗浴行业用水采取总量控制,对洗浴场所下达用水计划指标,并实时计量,一旦用水量超出计划指标额度,还将采取累进加价的办法,防止过度的水消费。“对于私自开采地下水、偷水等行为,水务部门将严格查处。”

水务部门的观点并未得到胡勘平的认同。“自来水可以从外地调,但地下水的补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胡勘平认为,片面追求GDP而忽视了对水资源的保护,令人遗憾。

由于消费者普遍存在的“不是自家的不心疼”的观念,以及对高GDP的追求,高水价能否遏制高耗水产业,实在令人担忧。

缺水城市亟待增强行业管理和产业规划

近年来,北京的洗浴场所从洗澡发展到餐饮、娱乐,经营面积从几百平方米发展到上万平方米,甚至出现了十几万平方米的“世界之最”。与这种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水资源紧缺的现状。

北京市水务局宣传处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北京的水主要依靠降雨补给。然而从1999年以来,除了2008年降雨量超过585毫米的年平均水平外,其他年份年降雨量均只能达到平均数的75%左右。

据北京政务网——首都之窗网站公布的北京水资源现状数据显示,北京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8,远远低于国际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

据了解,50多年来,北京市境内地表水几乎衰减了3/4,导致维系首都人口的水资源利用量的2/3都来自于地下水,由于地下水长期超采,致使水位年均下降1.29米。

2007年,北京密云水库上游首次出现汛期断流现象,汛期基本断流达21天。当年,密云、官厅两座水库可利用来水量1.61亿立方米,比2006年同期可利用来水量3.49亿立方米减少1.88亿立方米。

水资源的严重匮乏,无疑已经成为北京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个瓶颈问题,政府管理部门在节水问题上想尽办法。

在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承担的众多城市管理执法项目中,对于城市节水的监督是重点工作之一。北京城管局执法大队大队长李向民告诉半月谈记者,为了更好地推动节水工作,2009年,在直属的执法大队,北京城管部门专门成立了城市节水专项执法队,并与水务部门和自来水稽查部门建立了多部门的联动机制,经常性地展开普查、抽查和执法活动。

近年来,北京城管部门先后组织了“护卫碧水”、“3•22”世界水日执法周等全市专项执法行动,仅2009年就查处节水管理方面各类案件738件,其中有8家洗浴中心因使用淘汰用水器具、设备设施失修和因管理不善导致浪费用水遭到处罚。

城市节水专项执法分队队长李士嵘说,在城市节水方面,宣传比处罚更重要。“首先要转变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观念,不是有钱了水就可以随便用,资源的再生不是单纯靠钱就可以解决的。”李士嵘认为,节水宣传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愿意投资进行节水设施改造。

执法部门发现,现在执行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存在处罚力度不大、规定不够细化等问题。例如对洗浴场所用水设施失修、失养导致浪费用水,按现行法规最高只能处罚1万元;跑冒滴漏等问题,按现行规定只能处罚500~1000元;使用明令淘汰用水器具的,每件也只能罚款100元。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这些罚款简直是九牛一毛。而洗浴行业过量开采地下水,甚至私自打井开采地下水等情况,要么处罚无据,要么因为违法行为的隐蔽性太强而很难获取证据。执法部门建议,出台更加细化的行业规范标准,并建立行业自律规定,加强对浪费水资源行为的处罚力度。

执法部门的建议与民间环保人士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中,胡勘平建议北京市的有关部门向外省市学习,出台洗浴业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他建议限制洗浴行业的规模和数量,根据北京水资源承受能力,进行精确核算,通过行政审批环节严格限制洗浴行业的过快发展;同时,在洗浴场所内推广能够根据用水量计费的节水型设备,并倡导所有市民“少洗1分钟”。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北京市发改委、工信委等多部门联合出台文件,鼓励、调节高耗能产业退出北京,成效显著。但随着政府鼓励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中的高耗能产业在首都却急剧增加,除了洗浴业外,还有滑雪场、溜冰场、水上娱乐中心等。专家指出,在北京这样的缺水城市,服务业中的高耗能行业也应列入退出计划,相关部门对服务业耗能的审批也应该制定标准并严格执行,引导第三产业科学发展。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